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师培训资源分享>课程思政>详细内容

课程思政

【转】一个万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,日常教学或比赛都可以用!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5-30 09:42:3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现在都要求要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,但不同专业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,在思政教育的融入上就会让很多老师犯难。其实,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,只要能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再构建出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,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来融入思政教育,那么课程思政的融入就会容易许多了。那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呢?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解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。

一、找准课程特点

(一)分析课程专业特性

明确课程定位:先看这门课在专业里是基础课还是核心课,再找它和行业、产业的联系。比如工科课程可以结合“大国重器”的案例,文科课程能融入文化传承的内容。

拆解课程内容:把课程分成理论、实践、前沿三个模块,看看每个模块里能融入哪些思政元素。在理论部分,像讲数学公式推导时,引入数学家严谨治学、反复验证的故事,强调做学问要踏实认真;实践环节中,比如化学实验操作,严格要求规范使用仪器、如实记录数据,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诚信态度;前沿知识讲解时,分享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突破案例,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。

匹配能力与素养:对照职业岗位要求,明确课程要培养的核心能力,再对应上相关的思政素养。像工程设计能力对应工匠精神,新闻采编能力对应客观公正、坚守真相的数据伦理,艺术设计能力对应传承文化、创新表达的文化自信。

(二)找出育人存在的问题

梳理传统教学痛点:总结常见的“三重三轻”问题,就是只重视知识传授,不重视价值引导;只重视技能训练,不重视职业素养;只重视课堂教学,不重视实践中的思政教育。再问卷调查、课堂观察、学生座谈等方式,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原因,比如觉得知识枯燥、看不到专业和生活的联系;职业方向迷茫,不知道学了以后能干什么等,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。

对接政策要求:认真研读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等文件,找出和课程相关的重点内容,比如“科技自立自强”“文化传承创新”“健康中国”等关键词。然后制作一张表格,左边列出政策关键词,右边对应写出课程里可以融入这些内容的具体章节或知识点。

了解学生需求:通过问卷、聊天等方式,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看法,比如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、觉得专业有什么用;对未来职业的期待,想从事什么工作、有什么职业理想;以及他们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想法,是否关注社会热点、愿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等。根据这些信息,确定思政教育的侧重点,比如对于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,侧重激发专业认同感;对职业迷茫的学生,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。

二、设计三个维度的思政教学目标

(一)价值塑造:解决“为谁培养人”的问题

1.培养家国情怀

收集整理专业领域内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案例,比如医学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、5G通信技术从跟跑到领跑、航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等,配上图片、视频、数据,做成生动的案例集。

结合当下国家战略和热点事件,比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乡村振兴战略,设计讨论题或项目任务,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专业能在这些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什么作用,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设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特色旅游路线。

2.树立理想信念

梳理专业发展历程中体现的重要精神,比如工科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文科的“史家精神”、理科的“探索未知”精神等。通过情景模拟活动,如模拟科研团队攻克难题的过程;角色扮演,扮演历史上的专业领域杰出人物,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些精神内涵。

邀请行业内的专家、优秀校友到课堂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奋斗故事,比如一位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的校友,讲述他如何坚守岗位、不断创新,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。

(二)能力培养:解决“培养什么能力”的问题

1.培养职业素养

在实践环节制定明确的标准,像工科实验的误差控制要求、文科调研的数据伦理规范,把职业要求变成可操作的指标。

采用项目式学习,在小组合作中培养沟通、责任意识,比如要求小组汇报时说明每个人的贡献。

2.激发创新思维

在理论知识讲解时,引入国内外同类技术、产品或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,比如对比不同品牌手机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差异,引导学生思考各自的优缺点,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或创新的想法。

在实践任务中设置开放性题目,比如“设计一款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穿戴设备”“用新媒体手段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故事”,不限制学生的思路,让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、新技术、新创意,对有创新性的方案给予表扬和展示机会。

(三)知识传授:解决“如何自然融入思政”的问题

1.融入学科伦理

针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,提炼出对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,比如医学专业的“希波克拉底誓言”、法律专业的“维护公平正义”原则、工程专业的“安全第一、质量至上”理念等,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卡片或海报,张贴在教室或实验室。

在案例分析环节,设置一些道德困境问题,比如“如果发现药品实验数据有问题,但公布会影响企业利益和患者用药,该如何选择?”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小组讨论,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伦理责任,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。

2.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

结合“双碳”目标、乡村振兴、人工智能+、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政策,在课程中引入相关内容,比如工科课程讲解绿色制造工艺、可再生能源技术;文科课程分析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;艺术课程探讨环保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。

在作业和考核中,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任务时,增加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分析,比如设计一个产品,要说明它在生产、使用、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,以及有哪些环保措施。或者撰写一篇调研报告,要提出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。

三、创新教学方法:在每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政

(一)课前:提前引导学生建立思政意识

1.布置预习任务

通过学习平台布置和思政相关的预习任务,比如让学生搜索专业领域内我国近五年的专利技术,了解专利背后的创新故事;查找行业最新标准,分析标准中体现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;观看一部和专业相关的纪录片,并写下观后感。

2.分析学生情况

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作业和反馈,统计学生普遍关注的知识点、感兴趣的案例、存在的疑问。比如发现很多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国产技术突破很感兴趣,就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关内容。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,在课堂上重点讲解。

(二)课中:通过活动自然地把思政融入教学

1.引入新知识:采用提问、讲故事、播放短视频等方式,把专业问题和思政问题巧妙结合。比如讲机械设计时,先播放一段国产高铁飞速行驶的视频,然后提问:“高铁跑得快、跑得稳,离不开高性能的轴承,我国的轴承技术是如何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自主创新的?这背后体现了科研人员什么样的精神?”引发学生兴趣。

2.讲解知识: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,适时介绍中国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学者的贡献和实践案例。比如讲物理学时,讲述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爱国情怀;讲建筑学时,介绍梁思成等对古建筑保护的贡献,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。

3.指导实践操作:安排专业教师、企业导师和思政老师组成指导团队,在实验、实训、实习等实践环节中,不仅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,还强调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。比如在金工实习中,提醒学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;在会计实习中,教导学生坚守诚信原则,不做假账。

4.组织课堂讨论:设置一些有争议性、思辨性的话题,比如“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,降低环保投入,这种做法对吗?”“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让学生分组讨论,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,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引导,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。

(三)课后:延伸思政教育

布置综合作业:布置和思政相关的实践任务,比如工科生设计适合偏远地区的设备,文科生写传统文化推广方案,要求作业里分析方案的社会价值。

开展实践活动:联合企业、社区开展实践项目,比如机械专业学生参与老旧小区电梯改造,财经专业学生提供乡村财务培训,让学生在实践中承担专业责任。

收集反馈改进:通过问卷、反思日志了解学生对思政融入的感受,关注是否引发思考、影响行为,不断优化教学。

四、改进评价方式:从三个维度、四个阶段进行评估

(一)评价维度

知识和思政融合得怎么样:通过课堂提问、作业、考试等方式,考查学生能否用思政道理来解释专业知识和现象。比如问学生“为什么说严谨的工匠精神对机械制造至关重要?”“从文化自信的角度,谈谈如何做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?”看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、有深度。

价值观有没有提升: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表现,通过问卷、访谈、观察等方式,了解学生在专业价值观(如是否更认同专业价值)、职业理想(是否更明确职业目标)、社会责任感(是否更愿意参与公益活动)等方面的变化。可以让学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填写一份价值观相关的问卷,进行对比分析。

行为表现如何:在实践课程、小组活动、校园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行为,比如是否遵守职业规范、能否与同学友好合作、遇到问题是否积极解决等。记录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,作为评价的依据。

(二)评价阶段

课前诊断:在课程开始前,通过问卷调查、小测试等方式,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、价值观和思政基础。比如问学生“你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多少?”“你觉得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有关系吗?”掌握学生的初始认知水平,为教学提供参考。

课中过程评价:在教学过程中,根据课堂讨论参与度、作业完成质量、小组项目表现等,记录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情况。比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,在作业中体现了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,都给予相应的加分和表扬。

课后总结评价:课程结束后,通过综合项目成果展示、实践报告、期末考试等,全面评估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。比如综合项目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深度融合,从项目的创新性、实用性、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打分。实践报告要体现学生的思考和成长。


资料来源:众师云咨询

终审:教师发展中心1
作者:
分享到:
打印
×

用户登录